国庆假期的文化节目里,秦始皇陵的“老传说”又被翻了出来——当年始皇帝墓中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”的说法,到底是古人的想象还是真事儿?

10月7日,《闪耀吧!中华文明》节目组带着这个疑问找到了考古专家,给出的答案挺“实”:秦始皇帝陵的封土区域,检测出的汞含量远超普通土壤。也就是说,“水银做江河”的说法,还真有考古证据撑腰。

其实这事儿《史记》里早写过——《秦始皇本纪》明确记载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,机相灌输”。秦代人怎么弄到这么多水银?专家解释,当时巴蜀一带的丹砂(朱砂)开采很发达,而水银正是丹砂提炼的产物。至于放水银的目的,有人说是防盗(水银有剧毒),也有人说象征秦始皇“坐拥天下”的野心——毕竟“江河湖海”都是他的“疆域”。

网友们的讨论也挺热闹:有人惊讶“原来小说里的‘毒墓’不是编的?”,有人好奇“这么多水银得耗多少人力?”,还有人反过来问“是不是因为水银,考古队才不挖?”其实考古界早有共识:不主动发掘帝王陵,一来是保护技术跟不上,二来也是给历史留点儿“神秘感”。

说到底,封土里的汞含量、《史记》里的文字,都是历史递过来的“小钥匙”。秦始皇陵的水银不是用来“吓人”的,是秦代工匠用技术和浪漫,给这位“始皇帝”造的最后一个“天下”。而我们今天追着这些细节问,不过是想隔着两千年的时光,多碰一碰那个朝代的“真实”——毕竟,那些藏在泥土里的“证据”,比任何传说都更有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