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0月24日),巴西总统卢拉的一番话,让美国近期在加勒比海域的“禁毒大动作”瞬间成了国际舆论的焦点——针对美国调派“福特”号航母前往该区域的举动,卢拉没有半点绕弯子:“一个国家不能仅以打击毒品为名,无视其他国家的宪法、人民自决权和主权,就随便实施侵犯。”

这句话里的“味”,明眼人都能读出来。就在上周,美国还对外宣称这次行动是“帮助加勒比国家打击网络”,可“帮助”的方式,却是把万吨级航母开到了人家海域边上。卢拉直接点破了这层“遮羞布”:“要是每个国家都打着‘正义’的旗号,不管别人的主权随意来,这世界不就成了‘谁拳头大谁说了算’?”

其实卢拉的不满,藏着拉美地区对“外国干预”的深层敏感。这片土地上的国家,过去几十年里见多了“以正义为名的伤害”——上世纪的军事干预、经济制裁,哪一次不是披着“帮助发展”“维护民主”的外衣,最后变成对主权的践踏?这次美国的“禁毒航母”一来,不少加勒比小国虽然没明说,但心里早犯起了嘀咕:“到底是真帮我们禁毒,还是借着禁毒插手我们的事?”

“如果这个世界变成没有尊重的法外之地,根本难以为继。”卢拉的这句话,恰恰说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。禁毒是全球共识,但共识的前提,是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和选择——你可以提建议,可以搞联合行动,但不能“我觉得你不行,就直接替你做决定”。就像邻居家有小偷,你可以帮忙喊人,可以一起抓,但不能直接砸开人家的门,还说“我是为你好”。

说到底,卢拉的提醒,不止是说给美国听的。当今世界,总有一些国家把“自己的标准”当成“世界的标准”,总有一些行动打着“公益”的幌子越界。可主权是国家的“家门”——你可以敲门拜访,可以帮忙出力,但不能踹门而入,更不能代替主人做决定。

其实卢拉的话,不过是把大家都懂的道理摆到了台面上:世界需要的是“坐下来商量”的合作,不是“站着指挥”的霸道;“打击犯罪”的前提,是先尊重规则——没有主权尊重的“正义行动”,本身就是对规则的破坏。而这,或许就是卢拉最想让世界听懂的“弦外之音”。

巴西总统:一个国家不能无视他国主权